1. 首页 > 摄影资讯

这半年都拍了些啥?我的街头人文摄影分享!

说是半年总结拍摄影作品,其实拿到这款手机也才不到3个月时间,小巧方便是真的可以随时拿出来按下快门记录的,虽然每天也把相机背在身上,这半年时间好像有了这部手机后就很少拿出来了,重庆的夏天是真的很热,对于街拍创作者来说,天气真的是一大考验。

这好像是今年唯一一张用相机拍下的作品,当时在观音桥北仓文创街的背巷,就在厕所旁边,经过这里的一瞬间突然发现这里的光线冷暖对比分明,当我举起相机正准备拍摄的时候,左右两边的走廊分别走出来了一男一女。这不是天助我也吗?当下精神了起来,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按下了快门,记录了这张作品。

除了光线的冷暖对比,男女性别对比以外,女性手拎着的购物篮和男性手拿的垃圾袋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运气很好,整个过程几乎就在30秒内完成了拍摄,没有提前踩点,就是一瞬间。通过这张照片,我得出了一个结论,扫街,真的是要随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,还得有一个很好身体的才行,不然在重庆,你背着一包设备是真的扛不住。

每天穿梭在重庆主城的各个角落,上坡下坎,来来回回,行走两三万步便是扫街人的日常。走累了就在梯坎上休息一阵,然后又继续寻找下一个值得被记录的瞬间。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恰好又是重庆人,又恰好也是扫街爱好者,请一定要分享一些扫街地点给我,不胜感激!

以下都是手机拍摄的人文练习作品,我会把之前拍摄的作品做一个合集,感兴趣的可以点开合集去看看。希望关注摄影充电站的朋友们都是热爱摄影的人,如果有什么建议或者愿意和我分享交流的可以留言告诉我们!

这是我摄影的第三年,第一次正式拿着相机去拍照就是去了汽博会,当时咔咔一阵快门,最后发现没几张能看的。后来通过B站、小红书等平台看到了很多大师的摄影作品及摄影理念的分享,特别是华东大学的一位老师在B站的分享课,我前前后后看了几十位大师摄影作品和生平故事后对我启发很大。

最近迷上的黑白摄影,就是受到了艾伦·沙勒(Alan Schaller)的影响,他是一位英国摄影师,以其黑白街头摄影而闻名。他以捕捉日常生活的美丽为特点,通常关注城市景观中的几何形状和图案。沙勒的作品曾被多家出版物报道,并与Apple、Adobe和Leica等主要品牌合作。他还是SPI的创始人,这是一个面向全球街头摄影师的社区。

在2022年,沙勒还是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的评委之一,今年我也选了几张作品去参赛,不期望能获奖,倒是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,给我提出好的建议,通过这个平台,我还在小红书认识到了2022年获的银奖的摄影作者敖卓文,在他发布的作品里,我能学习很多创作上的思路,感谢现在的自媒体让摄影爱好者们能“零距离”的交流,也感慨现在摄影器材的发展速度。

想到当年如雷贯耳的风光摄影师安塞尔 亚当斯用卡车装着他的大画幅相机到处拍照时的场景,就知道21世纪的摄影人有多么的幸福了。

上面提到的参赛作品,我选择的是这一张,我觉得比较有意思,本来想投文中第一张作品的,但不是手机作品,那张是索尼A7M4拍摄影的。

这张作品拍摄于大渡口渔秋浩码头,当时和朋友一起去逛夜市,回程的途中看到了这个场景,可能做了几年业余摄影人,对这类场景有着一定敏感度吧,左边男性和狗,右边两个儿童在互动荡秋千,左右对比,一静一动。我按了几十张,选的这一张取名叫做《陪伴》,成年男性有狗子作为陪伴,小孩有同伴陪伴,狗子背对镜头,我选的这张后面男孩的脸也刚好被遮挡形成对比。(可能有点强行故事化,不过我拍摄时和选片时就是这样理解的

玩街拍的,肯定会提到亚历克斯·韦伯,当然我也不例外,之前就做了关于他的文章介及作品介绍,感兴趣的可以移步观看。韦伯也是我目前最终的学习目标。

美国摄影师亚历克斯·韦伯(Alex Webb)以彩色街拍闻名。他的照片结合了布列松(Henri Cartier-Bresson)、温诺格兰德(Garry Winogrand)、李·弗里德兰德(Lee Friedlander)对瞬间性、多重兴趣点的偏爱。韦伯喜爱在一个框里容纳非常多的元素。这让他的照片看起来处于混乱的边缘。但他热衷于测试照片承载能力的极限,这种“有序的混乱”状态是韦伯一直所追求的。

最后,我也想抛出一个问题,也是目前困扰着我的问题。就人文扫街来说,你们觉得选择拍摄设备重要吗?相机的传感器和镜头光学素质是很好,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就抓拍吗?手机有时候在暗光环境,快速运动的场景又略显不足。可能两者各有各的好处,就同时都带上,累点、麻烦点也是你对摄影热爱的付出吧!

本文由网络发布,不代表杭州摄影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dvcp.com/news/455.html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